印度两位“海龟”人士因为不堪忍受国内腐败横行的局面,创办了一家名为“我行贿了”的网站。任何人都可以登录,并写下自己行贿的过程和原因。到目前为止,网站迅速蹿红,已经记录了1万多个腐败案例,涉及印度全国19个部门,347个城市。回帖和留言有10多万条。
网站曝光的案例五花八门,有人抱怨说通过了驾校考试,但要行贿考官才能获取驾照;有人抱怨连领结婚证也要送上贿金;有人抱怨明明公立医院是免费医疗,但必须为医生准备红包……
这些抱怨只不过是小老百姓面对当权者刁难时的无奈之举,我们或多或少也会对其中的一些案例有同样感受。正如这个网站的创始人之一说的:“我们也曾行过贿,否则根本不能办成任何事。”
法新社2005年报道过一份调查报告,印度行贿者每年仅向11个公共服务机构行贿的金额就达46亿美元(2005年印度GDP为7400亿美元)。但这并没有使民众习惯非行贿不成事的生活,所以他们在网站上现身说法,将自己无奈的行贿和官员的罪行告知天下。同时也在传递这样的一个信息:普通人可以从腐败的受害者变为腐败问题的解决者。
普通人无奈行贿是制度的漏洞造成的。一个现代的政府在制定制度的时候,初衷都应该是为民众提供优良的、完整的社会服务。如果民众在这个制度下要不停行贿才能达成愿望,那就说明这个制度是有漏洞的。但漏洞在哪里?漏洞有多大?一个人或者一个部门恐怕很难全面统计出来。只有一种方式,可以将各地、各个行业、甚至各个环节上的漏洞集中展现出来,这就是让所有人都参与到对制度的监督中来,给予他们开放的平台来揭露问题。而现代科技的产物——网站,则为印度人提供了这样的可能。
这也是网站创始人的目的:“在我们国家,腐败的风险太小,回报又太高。应该改变游戏规则,将腐败风险放大,回报变小,让公众知情就是增大腐败风险。”
科技可以帮助社会实现或者加强自净的功能,但首先要允许科技发挥作用,然后才能有真正的效果。制度的漏洞被一一暴露出来之后,制度的制定者和维护者通常有两种选择:一是选择查缺补漏,通过严惩受贿者的方式来弥补因为自己的错误而对民众造成的损失;当然他们也能够勒令删除举报内容,或蛮横地找个借口查封网站。
我想,印度的民众一定高兴地看到印度官方选择了前一种方式。印度卡纳塔克邦的交通部长根据该网站提供的证据,查处了20名下属官员。这说明印度的社会管理者还是承认最起码的社会共识:民众有监督政府并提出质疑的权利,民众有发表言论的自由,而执政者不能因为自己的好恶而肆意剥夺民众的这些权利。因此,“我行贿了”这个网站才有了生存的空间并迅速蹿红。
其实,当有声音质疑政府弊端、制度漏洞的时候,聪明的社会管理者要做的是改正暴露的问题。一味地压制或许能一时消灭“不稳定”,但质疑本身并没有消失,它总会以另一种方式出现或者默默地存在于民众的心里,等待下一个时机。太原网站建设公司飞扬动力提醒:网站内容应该紧跟时代发展现状,真正反映社会状况的才是好网站,由此可见“我行贿了”网站在印度的窜红的原因。